-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张先生是北京市某美校复校后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学生,1981年从学校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和管理工作,现任北京某艺术设计公司总经理。30多年前,张先生曾创作了一幅名为《双手创造美》的美术作品,该作品以两只平展交叉的手组成汉字“美”,巧妙融合了“双手”与“美”的意象。
这个充满巧妙构思的图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斩获了多个奖项,不仅被定为张先生母校的校徽,收录于学校简史和五十周年文集中,还被用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为业内公认的经典设计作品。2018年,张先生为该作品办理了著作权登记,进一步明确了权属。
直到2024年,张先生偶然发现姜堰区一所艺术类学校的校徽竟和自己的设计作品“撞脸”了,核心图案几乎一模一样。更让他生气的是,这个图案不仅被挂在学校大门,印在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校内旗帜等物品上,还多次出现在与该校相关的网络宣传中。
张先生遂委托代理人依法进行取证,并向靖江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姜堰某校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法庭交锋:“合理使用”能否成立?
“我们是从公开出版的图案书上找的,不算侵权!”姜堰某校在法庭上辩称,校徽图案源自公开出版物,未明确图案权属,且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使用该图案属于课堂教学合理使用。此外,学校主张已于2024年7月停止使用被控侵权标识。
靖江法院经审理查明,张先生提供的设计草图、获奖证书、作品登记证书等证据形成完整链条,可以认定张先生系案涉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而将姜堰某校的校徽与张先生美术作品对比后发现,除颜色差异外,主要图案部分的形状基本一致,整体视觉效果上差别较小,构成实质性相似。
“教育机构不是侵权的'免罪金牌'。”针对学校提出的“合理使用”抗辩,承办法官指出,合理使用≠随便用,《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关于学校的合理使用情形,仅限于“为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改编、汇编、播放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且需“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称、作品名称”,并不得影响作品正常使用或不合理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被告学校将案涉作品作为校徽、学校标志用于学校装饰装潢、学生活动用品、招生宣传等场景,超出了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已构成对张先生作品发行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犯。即便学校自述使用的图案源自公开出版物的情况属实,也不应未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
综合考虑案涉作品的独创性、艺术价值、知名度,以及被告的侵权时长、使用范围、主观过错等因素,法院最终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15万元。
法官提醒:
美术作品的独创性不仅体现在视觉呈现,更包含创作者的智力投入与艺术表达。教育机构尤其是艺术类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的使命,更应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避免因“疏忽”或“侥幸”触碰法律红线。本案明确了教育机构使用他人作品的边界——即便用于校园场景,除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外,必须获得著作权人许可;即便使用方式符合法定合理使用情形,也需要核实作品权属,注明作者姓名及作品名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践行“尊重原创、保护创新”的理念。
——来源:2025年8月11日,江苏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