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关键词】
交通肇事 特邀检察官助理 实质审查 监督纠错
【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男,1965年4月出生,货车司机。
被害人史某某,男,1956年10月出生。
2024年6月28日10时许,张某某驾驶重型货车行驶至河北省蔚县某路口转弯时,车辆右前部与同向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史某某相撞,致史某某倒地后又遭货车后轮碾压左下肢。史某某被送医后于2024年7月14日经抢救无效死亡。2024年8月29日,经北京某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史某某符合因交通事故致左下肢损伤后继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在排除医疗过错情况下,其外伤与死亡原因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经蔚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事故认定,张某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2024年9月2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公安局以张某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向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蔚县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2024年10月2日,蔚县检察院对张某某作出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决定。2025年4月9日,经蔚县检察院建议,公安机关撤销该案。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
(一)实质审查技术性证据,发现鉴定意见疑点。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审查发现,被害人史某某并非致命部位受伤,且送医及时,出现死亡的概率较低,该案存在医疗介入因素可能性,而鉴定意见系在未考虑医疗干预对被鉴定人死亡可能的不利影响下作出。承办检察官遂申请本院检察技术部门邀请医疗领域的特邀检察官助理,对鉴定意见及被害人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进行专门审查。特邀检察官助理经双轨对比被害人“创伤时间轴”与“治疗时间轴”,还原其左下肢动脉栓塞动态发展过程,认为其在住院之初就可能存在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的情况,医院未及时采取截肢手术,进而引发全身感染,存在医疗救助措施不当可能,需进行专门的医疗损害鉴定予以甄别。
(二)引导开展补充鉴定,精准判断因果关系。承办检察官经审查认为,现有证据无法准确判断张某某的交通肇事行为与史某某死亡之间因果关系是否具有唯一性,遂对张某某作出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决定。后经引导公安机关补充鉴定,对肇事行为、医疗介入及史某某可能存在的基础病等因素的原因力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有关因素分别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024年12月6日,经天津市某司法鉴定中心补充鉴定,史某某的死亡结果与交通事故以及医疗过错均存在因果关系,与其本人患有的基础病不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医院过错为主要原因。
(三)跟进监督案件处理,有效引导矛盾化解。综合补充鉴定及全案证据,检察机关认为,张某某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交通事故,但医疗过错这一因素的介入是造成史某某死亡结果的主要原因,张某某的交通肇事行为本身在一般情况尚不足以引起死亡结果的发生,与史某某的死亡结果之间不具有排他性因果关系,张某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公安机关依法撤销案件。检察机关协同公安机关,共同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近亲属进行释法说理,检察技术人员从鉴定意见专门审查角度予以说理,消除了当事人疑虑,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该案的处理结果。
【典型意义】
(一)构建“外脑”协同办案机制,破除专业知识壁垒。伤害类案件技术性证据涉及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纷繁复杂。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专业人员兼任检察官助理工作办法(试行)》,按照一定程序聘请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人员,以特邀检察官助理身份对有关专业问题提供咨询意见,通过构建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实质化参与技术性证据审查,弥补检察人员专业知识盲区,提升检察办案专业化水平。
(二)深化技术性证据审查,依法排除瑕疵证据。司法实践中,有的案件存在鉴定意见不规范、不科学、不全面的情况,单纯的形式审查或机械采纳结论,可能导致事实认定错误,造成冤错案件。检察机关应加强技术性证据实质审查力度,避免简单因果判断,注重分析原因力大小,防止瑕疵证据成为定案根据。
——《伤害类案件技术性证据实质审查典型案例》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