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中评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陈思远)24日下午,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新闻茶座”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院长王文以“人均GDP中等发达国家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为主题,从六个关键词切入,从核心目标、发展优势、国际影响、热点议题等多方面展开解读,同时回应了中外记者关切,传递中国发展信心与开放姿态。
王文指出,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发展”一词出现58次,“经济”29次,“现代化”23次,“强国建设”12次,“高质量发展”10次,“科技”14次。这6个关键词的高频出现,深刻折射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核心要义。
王文对全会公报中首次出现的词进行分析解读。
第一,“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实现翻倍增长,GDP在未来10年增长大概能维持在5%左右,是重大利好。
第二,“航天强国”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将进入到世界最强的国家的行列,体现太空经济与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倾向性。
第三,“科技首位”代表着“十五五”将科技放在首位,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第四,“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意味着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更多的将通过需求侧出发促增长。
第五,“含义深刻”意味着发布时间基本符合预期,将有更多内容向公众发布。
他指出,此次四中全会中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四大优势,是过去“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最重要原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这五点,则对应着国内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
王文强调,“十五五”时期仍会继续坚持六点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其中,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理论的重大突破,过去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政府和市场往往是相对起来的,而我们讲述的是有效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对合作。
“十五五”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王文指出,“十五五”规划不仅惠及中国,更将为全球带来多重红利: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对外投资翻倍、引领全球科技合作,绿色产业规模优势将惠及全球,创造海量就业岗位。
基于“十五五”规划方向,王文提出了中国发展前景的七大展望:经济更稳健、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出圈、生活更舒适、环境更绿色、国家更安全。
分享结束后,王文对中外记者关切的议题进行回应。
在涉台问题上,王文强调,“十五五”期间两岸统一进程将更接近,统一后台湾民生福祉将得到保障,区域稳定将进一步巩固。他指出,两岸统一是民心所向,“坐着高铁去台北”“没出息”等流行文化体现共同心声。中国有能力实现统一,但始终以最大耐心寻求和平方式,反对“台独”。
在中美博弈方面,王文指出,中国“五年规划”核心是解决国内问题,而非针对美国。当前中美贸易中,中国对美贸易占比从2017年21%降至9%,贸易、高科技、教育等“去美国化”趋势增强,本质是市场对美国政策的自然反应。
提及“十五五”规划对周边国家影响,王文表示,将为日本等周边国家带来两大机遇:一是中国发展的“确定性”为区域稳定提供支撑;二是贸易、投资、文旅合作红利,中国50%以上贸易集中在亚洲,未来将带动周边国家经济增长,中国强大会成为区域和平、合作、开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