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入库编号 2024-07-02-001-003
关键词 民事 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见义勇为 人身损害 受益人 适当补偿
基本案情
原告柴某诉称:2023年12月4日,柴某在地铁站乘坐上行自动扶梯时,站在其前上方的被告顾某突然站立不稳向后摔倒。为避免顾某摔倒受伤和滚落电梯形成踩踏意外事件,柴某迅速上前救助顾某,柴某因此受伤,后自行前往医院就医。事后,柴某向镇坪路站台警务处反映,请求协助联系顾某核实相关情况,但顾某拒绝配合。嗣后,柴某因前述行为获得“普陀好人—见义勇为”荣誉证书。柴某认为,自己是为保护顾某而受伤,顾某作为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顾某补偿医疗费人民币5244.28元(币种下同)、停车及交通费225.5元、医疗辅助器具费33.9元、营养费1800元、护理费7310元等,合计15180.68元。
被告顾某辩称:认可原告柴某见义勇为救助自己的事实,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法定补偿情形不适用于被告。考虑到柴某的实际情况,愿意给予柴某适当补偿,认可有医院票据的部分医疗费4464.28元和医疗辅助器具费,不认可停车及交通费;认可营养费30元/天的标准,但原告主张的营养期过长;认可护理费20元/天的标准,但原告主张的护理期过长。
法院经审理查明:2023年12月4日上午8时11分许,柴某与顾某共同乘坐上海轨道交通七号线镇坪路站上行自动扶梯,顾某位于柴某前上方。电梯上行过程中,顾某站立不稳向后摔倒时,因受到柴某的及时救助而未倒下,但柴某为救助顾某而受伤。柴某于当天自行前往医院就医,诊断结果为左跟骨前外缘撕脱骨折,左足、左踝退行性改变,医嘱要求支具固定、休息两周、两周后复查。柴某于受伤当日在江苏某医疗公司处购买了医疗器械行走靴,支出780元。柴某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8月期间多次前往医院复查,支出医疗费4214.28元。医院出具病情处理意见书载明,2023年12月18日至2023年12月31日病休二周,2024年1月19日至2024年1月25日病休一周。柴某为治疗需要,于2023年12月15日购买了医用拐杖,支付33.9元。庭审中,柴某自述前往医院治疗时采取打车或搭乘便车的方式。
另查明,因救助顾某的行为,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宣传部于2023年12月向柴某颁发“普陀好人—见义勇为”证书。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于2024年10月8日作出(2024)沪7101民初1382号民事判决:一、被告顾某支付原告柴某补偿款7000元;二、驳回原告柴某的其余诉讼请求。宣判后,原告、被告均未提起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判决生效后,对于柴某的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亦给予了适当奖励(1000元)。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见义勇为、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进一步明确:“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受害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所受损失和已获赔偿的情况、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受益人承担的补偿数额。”
本案中,顾某在事发时已年过六旬,其在地铁自动扶梯上即将摔倒时,因柴某的及时救助而免于受伤。柴某为保护顾某民事权益而受伤,构成见义勇为,其精神值得褒扬。本案中由于没有侵权人,作为受益人的顾某应当给予柴某适当补偿。针对柴某诉讼请求中提出的损失项目:医疗费,结合门诊记录和医疗费发票确认为4214.28元;交通费,结合就医记录和停车缴费记录确认为164.5元;医疗辅助器具费,柴某购买的行走靴和医用拐杖均为治疗病情所需,确认为813.9元;营养费,根据柴某提供的病休单,柴某共休息五周(35天),结合司法实践标准和柴某伤情,法院按照20元/天的标准计算为700元;护理费,结合柴某休息天数、伤情和司法实践标准,法院按照60元/天的标准计算为2100元。故柴某实际损失的总额为7992.68元。对于补偿的数额,综合考虑柴某受伤情况、救助行为所起作用等实际情况,法院酌定为7000元。
裁判要旨
见义勇为者因实施救助行为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请求补偿,没有侵权人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失、受益人因救助行为获益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受益人应当承担的补偿数额。
关联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3条
一审:上海铁路运输法院(2024)沪7101民初1382号民事判决(2024年10月8日)
司法实践中,部分见义勇为者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但因没有侵权人或侵权人逃逸等原因而难以得到赔偿,在此情况下,受益人应对受害人的损失承担补偿责任,但补偿责任具体如何确定存在一定争议。对此,人民法院案例库入库参考案例《柴某诉顾某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入库编号:2024-07-02-001-003)》的裁判要旨明确:“见义勇为者因实施救助行为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请求补偿,没有侵权人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失、受益人因救助行为获益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受益人应当承担的补偿数额。”该裁判要旨旗帜鲜明地树立“好人就该得好报”的价值导向,为类案裁判提供了规则指引。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见义勇为情况下受害人损失的责任承担主体及方式
所谓见义勇为,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前提下,为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制止各种侵权行为、意外事件发生的救助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一规定明确了见义勇为者的请求权和责任承担规则。具体情形不同,责任承担规则亦不同。具体而言:
其一,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对于制止他人的民事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侵权人造成的,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这时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害符合完整的侵权责任构成,因此给见义勇为者造成损失的,要以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为原则。但公平起见,因见义勇为行为受益的人也可以给予适当补偿,这里的适当补偿较后面的“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情形下的适当补偿责任有本质不同。
其二,受益人的适当补偿责任。对于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的,受害人如果得不到任何赔偿或者补偿是不公平的。为了鼓励见义勇为的善良社会风尚,防止好人“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发生,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依照前述法律规定作出补偿。此时的补偿责任属于法定补偿,具有强制性。
本案中,被告顾某因站立不稳从自动扶梯上摔倒,原告柴某对顾某并无约定或法定的帮助义务,但为保护顾某利益实施了见义勇为的保护行为而受伤。事发时,地铁扶梯运行正常,并无足以引起顾某摔倒及柴某受伤的异常情况,故本案中并不存在侵权人,依法应当属于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没有侵权人而由受益人予以补偿的情形。
二、受益人对受害人损失承担补偿责任的范围
补偿责任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存在本质不同。在自愿补偿情况下,考虑到受益人因受害人的付出,使自己的权益免受或者少受损害,受益人可以对受害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害给予适当补偿。该处的适当补偿应当根据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履行情况、受益人的补偿意愿及其负担能力等进行确定。
在法定补偿的情形下,首先,要严格遵循法定补偿的限定条件,即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确实找不到,或者侵权人确实无力赔偿。其次,受害人明确提出要求受益人补偿的请求。最后,受益人应当作出适当补偿。这一补偿责任具有强制性,但仍要注意,补偿不是赔偿,并不完全适用损害赔偿情况下的损失填平原则。对于应当给予补偿的范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赋予法官一定的裁量权,允许其根据具体案情来确定补偿的数额。为进一步明确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6号)第三十四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受害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所受损失和已获赔偿的情况、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受益人承担的补偿数额。”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判断补偿是否适当应主要考虑如下因素:一是救助人即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其遭受的损失越大,则应当增加补偿数额;二是受益人的受益范围,受益人从救助行为中的获益越多,给予的补偿也应相应增加;三是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受益人的经济状况;四是适当补偿并非必须覆盖受害人的全部实际损失,否则将难以与赔偿责任相区分。
综上,因本案属于没有侵权人的情形,考虑到柴某的受伤系因救助行为导致,其在顾某摔倒的紧急时刻采取的合理救助行为,使顾某直接得以免受伤害,顾某从柴某的救助行为中直接获益,故顾某作为受益人应当对柴某的实际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对于柴某的实际损失,法院判定如下:对于医疗费,结合就医时间与就医原因,扣除与本次事故无关的发票金额后,有门诊病历和发票佐证的共4214.28元;对于交通费,扣除非就医时间产生的费用后共164.5元;对于医疗辅助器具费,与柴某治疗相关且有购买凭证的共813.9元;营养费、护理费,结合柴某休息时间、伤情及司法实践标准,分别酌定为700元、2100元,以上损失合计7992.68元。人民法院根据受害人柴某所受损失、受益人顾某因救助行为获益情况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认为顾某应当补偿的金额达到柴某实际损失的九成左右较为适宜,故法院最终判定顾某补偿7000元。判决生效之后,法院向柴某所在工作单位发出表扬信,对于柴某的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亦给予了适当奖励(1000元),案件审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本案判决较好地兼顾了双方利益,树立了“好人就该得好报”的鲜明立场,通过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