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件
-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64年 1954年
......
近日,盐田区税务局收到M公司的资源回收“反向开票”申请。企业根据5号文件及《深圳市税务局资源回收“反向开票”业务工作指引》要求,提交《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申请表》及经营场地、资质证明、仓储能力、购销合同等各项证明资料。
资料显示,M公司主要经营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经营模式为从自然人或其他企业处收购废旧芯片,经过加工后销售。
分析与M公司收购业务量大的3个自然人的信息,税务人员注意到几个疑点:一是其中一个人连续12个月向M公司销售的报废产品,累计销售额为478万元。按照5号文件规定,出售者,是指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报废产品或销售收购的报废产品、连续不超过12个月“反向开票”累计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不含增值税)的自然人。478万元接近500万元的政策上限。二是这3个人交易所用银行卡均来自某农商银行,且开户行相同。
“这3个人为何一同开卡?”“难道这些银行卡是工资卡?企业为方便发工资,通常会要求员工使用同一银行的银行卡。”带着这些疑问,税务人员顺藤摸瓜,发现出乎意料的信息:这3个人均任职于M公司的上游企业G公司;M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张某同时为G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为24.5%;M公司成立前,其法定代表人任职于G公司;M公司与G公司还存在相同的股东李某,李某在两个公司的持股分别为34.5%、23.5%。显然,M公司与G公司之间、M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与股东及上述3个自然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上游企业的员工不能与下游企业进行废旧物品交易,但是上述3名G公司员工与M公司的交易应区分任职受雇公司业务与个人业务。对于如何区分有关业务,这3名员工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链条完整≠合理合法,存货编码无对应源头
为查明有关废旧芯片回收业务的真实性,税务人员实地查看了M公司的生产车间等场所,发现其收购、生产、销售链条完整。其中,存货可查,清洗、抛光、测试、修复、再测试、标识等生产流程清晰,30余台芯片翻新设备均在使用,且部分设备为自主研发,企业正在申请专利,70余名工作人员在工作车间有序生产。
税务人员重点关注了企业的存货情况,发现因芯片占地面积小,一个半张A4纸大的袋子可装下几千块芯片,存货区这样的袋子有几十个,一袋袋去数不现实。税务人员注意到每个袋子上都有一串编码,猜测这串编码应是反映废旧芯片来源的信息。
经了解,自然人把废旧芯片卖给企业后,企业不会当场结清货款,而是在核实好芯片数量、剔除坏的废旧芯片后再对该笔业务进行结算。这表明这些正在分拣的芯片都有“原始主人”,这一分拣环节涉及企业的收购成本、结账依据、库存质量、存货数量等,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是,税务人员询问发现,关于编码对应的自然人或企业,企业既无相关台账,也不能说明这些带编码的芯片来自何处。
显然,M公司收购的废旧芯片是否来自自然人存在巨大疑问。
最终,税务人员认定M公司不符合“反向开票”要求,引导其规范有关经营行为,尽快满足“反向开票”政策要求。
——来源:2025年7月1日,中国税务报,第7版